联系我们Contact us
  • 浙江职业经理人
  • 0571-88075926
    13757190609
  • zjszyjlrxh@163.com
  • 杭州市莫干山路639号德源大楼603室

2021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2022年,中国经济强调稳字当头。中国将坚定稳中求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中国经济如何攻坚克难,实现“稳字当头”受到广泛关注。

近日,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中新财经2021年会”举行,新一年中国经济将有哪些看点?2022年中国经济如何行稳致远?

国内经济面临“三重压力”

如何认识大变局形势下我国工业发展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在年会上表示,当前经济面临的压力包括:一是美国将中国视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联合他国对中国进行封锁、打压和遏制,这是美国的长期战略;二是各国都在大力调整本国的经济结构,这些国家更加重视本土化、区域化,并有可能利用绿色低碳来构筑新的经贸壁垒;三是疫情还在全球蔓延,经济恢复缓慢,中国需要进口的产品可能会面临中断风险,此外美元超发引起金融和大宗商品等市场的动荡。

“从2021年1—11月的数据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13.7%,这个(数字)不低,两年平均4%,有点偏低。从投资看,2021年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5.2%,扣除物价指数两年平均是3.9%,远低于GDP的增幅,投资偏弱,所以从需求看,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都在转弱。”李毅中说。他表示,在此背景下,要准确地把握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他提到,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第一大制造国,但也要认清中国工业发展有哪些不充分及不平衡的差距和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说,中国供给体系完善、国内市场巨大、人力资本充沛、科技实力增强、营商环境优化、宏观调控有力等优势条件十分突出,经济活力和韧性较足,这些有利因素是中国战胜困难、风险和挑战的底气,但同时更要清醒看到2022年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此,经济政策既要统筹考虑、综合平衡,又要根据形势调整优化。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此前各方对于一些政策理解出现了偏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未回避,直面五大争论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案。“这些方案对于我们思想的统一、行动的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指出,新发展理念要求中国的发展在几大维度上平衡,这不代表要放弃GDP,“我们不唯GDP,并不等于不要GDP”。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方对此要形成共识,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依然要建立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

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发展阶段要正确认识把握5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涉及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等。

围绕这一任务,2022年将如何开局?李毅中强调,要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针对“脱实向虚”,工业被空心化、边缘化,工业制造业占比过早、过快下降等状况,要落实“工业是立国之本、制造业是强国之基”的战略定位,在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工业和制造业仍然起着支撑、带动和保障作用。尤其在大变局新形势下,中国制造要有新突破。

张军扩表示,2022年稳增长的关键之一是适当加大扩内需政策力度。在当前内需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持续不减的情况下,扩大内需,特别是针对稳定和扩大投资需求适当加大政策力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这是短期稳增长的需要,也是中长期优化发展结构、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的需要。”张军扩说。

在张军扩看来,中国经济2022年实现稳增长还要高度重视结构政策与总量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他说,现阶段促进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房地产去杠杆、控风险,调整收入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等结构性政策都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须之策。他提醒:“但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这些结构性政策的短期影响,做好统筹兼顾和宏观平衡,尤其要避免形成短期冲击的叠加效应。”同时,他强调,不论是低碳转型还是降杠杆、控风险,都涉及产业的升级,结构的优化,甚至产业的重组,需要经济主体逐渐调整,既要周密规划,又要稳步推进,既要坚定不移,久久为功,又要防止急躁冒进,操之过急。

此外,张军扩指出,稳增长还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着力提振信心。他说,虽然近年我国营商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调查发现,一些影响企业发展和信心的深层次体制性问题仍有待解决。改革开放是中国激发内生动力和应对内外冲击的根本对策,也是改善预期和提升信心的关键举措。“从世界范围看,中国优势条件是显著的,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通经济循环的各类堵点,就能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张军扩说。

创新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在“双碳”目标下,如何处理好行政手段与市场的关系、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备受业界关注。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原环保部总工程师杨朝飞表示:“从世界经济转型时期可以看到,环境保护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要保护环境,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的消费,同时还要倒逼经济转型,通过立法提高环境标准,制止违法排污行为,让企业做到达标排放,这样可以帮助企业:第一,遵纪守法,达标排放;第二,淘汰污染严重的设备和技术,逐步用一些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通过倒逼可以使经济加快转型。”与此同时,他也强调,环境保护可倒逼经济转型,但要把握好节奏,使其有序进行。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也认为,各行各业不宜操之过急。在“双碳”目标的践行过程中,地方政府还容易出现简单主义、冒进主义和保守主义,或一味引进补贴项目,又或是矫枉过正。他指出,在减碳过程中,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也很关键。

在杨朝飞看来,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要建立多元化的市场机制,需要多部门的协调。

在“双碳”目标下,企业应该如何精准发力、寻找商机?对此,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纪珍认为,核心在于要提高企业技术发展水平,看准趋势,在研发、创新方面下定决心、发挥优势,同时政府也要给予引导和政策上的补贴。对于企业来说,光伏、新能源、储能等都是企业要关注的行业。而从政府角度来说,做好新型电力系统,则会涉及到各方面治理的变革。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徐全胜介绍,过去几年,在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等垂直领域里,中国有很多技术已经应用得比较成熟了,比如超低能耗、热回收、光伏发电、微风发电等。

不过,徐全胜也指出,比如建筑行业还缺乏像手机、汽车、机床一样精细化、一体化的设计。在城市能源一体化方面,从产能端传输到用能端统筹还需要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