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吗?1999年,12名志愿者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测试后,媒体报道的标题是《体验者最大感受:目前网上不能生存》。今年疫情期间,14亿人在全国范围成功经受了网络生存和在线办公的考验:我国首次将广交会整体性“搬上云端”,保证了历经63年不间断的广交会顺利举办;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互联网医疗开辟了线上抗疫第二战场;2.65亿名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有效保证了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目标的实现……
疫情是试金石,检验了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能力;疫情是催化剂,按下了信息化发展的“加速键”。工信部7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简称互联网企业)完成业务收入5907亿元,同比增长14.1%;全行业共实现营业利润521.6亿元,同比增长2.8%;全行业完成研发费用313.4亿元,同比增长10.7%。
14.1%,证明链接聚合有能量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通过与各方的连接、与线下业务的融合,实现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服务等的链接,推出移动社交、电子商务、在线办公等各种线上应用,满足了人们沟通、生活及工作等各方面的需求;而随着参与者数量的增多,又进一步促进了互联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51501亿元,同比增长7.3%。“宅经济”使得消费向线上转移,直播带货等新模式不断刺激人们的网购热情。
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8.96亿,较2018年年底增长1.04亿,占网民整体的99.2%;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8.9亿,较2018年年底增长1.1亿,占手机网民的99.2%。2019年以来,即时通信行业发展态势良好,用户规模和普及率进一步增长。即时通信产品逐渐从沟通平台向服务平台拓展,主要体现在个人用户数字化和企业用户信息化两个方面。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互联网平台服务收入加速增长,在线教育和电子商务平台企业领先发展。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以提供生产服务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为主)实现业务收入1728亿元,同比增长13.6%,占互联网业务收入的29.3%。互联网企业共完成信息服务(包括网络音乐和视频、网络游戏、新闻信息、网络阅读等在内)收入3577亿元,同比增长16.3%,在互联网业务收入中占比为60.6%。
现在,各种网络应用已经成为用户数字化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线上线下服务被纳入互联网信息服务生态系统中,在人们日常生活和企业运营管理等领域发挥的作用日渐凸显,在疫情发生及防控常态化阶段,有效保证了人们生活的正常进行、企业的正常运转,在帮助企业提升运营质量与效率、赋能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4.1%,证明多方利好促发展
此次疫情对全社会进行了信息服务业必要性的教育和实际应用的培训。加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频繁释放的利好政策、拥抱变化的互联网企业,正为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赋予充沛的活力。
我国已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人均享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网民数从2008年开始一直居世界首位,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庞大的网民数量,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为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个部门日前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强调要支持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数字化治理、产业平台化发展、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无人经济”等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相关产业的发展。
互联网企业表现出强劲的创新能力。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行业完成研发费用313.4亿元,同比增长10.7%。“互联网﹢”持续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各互联网细分领域市场规模稳定增长。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及5G的赋能下,中国正走向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实体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将进一步应用数字技术提升效率、创造新价值。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在GDP中占比已经超过三分之一。互联网行业正在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发展,推动数字经济转型升级。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我国互联网产业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企业和技术基础,在后疫情时期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互联网产业将呈现全新的蓬勃发展态势。在线服务、网络消费等互联网业态将进一步繁荣发展,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万物互联将形成大连接,进一步推动互联网红利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