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Contact us
  • 浙江省职业经理人协会
  • 0571-88075926
    13757190609
  • zjszyjlrxh@163.com
  • 杭州市莫干山路639号德源大楼603室

   3月21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介绍我国近期投资、财政、金融有关数据及政策情况,多项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实现平稳开局(直播回顾)。

  发布会由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主持,国家发改革副主任刘苏社,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作详细介绍。

  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实现平稳开局

  刘苏社: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1.2个百分点;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的整体投资增长8.9%,实现平稳开局。主要呈现以下亮点:

  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1-2月,制造业投资增长9.4%,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2.9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高5.2个百分点。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15.1%,增速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出5.7个百分点。

  新动能投资增长势头良好。1-2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0%,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7.8%。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1.6%,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3.1%。

  民间投资在整体投资中的比重回升。1-2月,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的比重为52.6%,比去年全年提高2.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0.4%,扭转了去年前5个月以来的负增长状况;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1.6%、7.9%。

  基础设施投资发挥了有效支撑作用。1-2月,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3%,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3.7%,铁路、道路运输业投资分别增长27%、8.3%,2023年增发国债等政策效益正在逐步显现。

  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6万亿元

  廖岷:总的来看,财政收入延续增长态势,同时支出靠前发力。

  财政收入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开局平稳。今年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6万亿元,同比下降2.3%,但是按照可比口径实际增长2.5%左右,实际上实现了恢复性增长,这与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基本保持一致。

  财政支出体现出来靠前发力,进度加快。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6.7%,完成了全年预算的15.3%,支出进度是近五年同期最快的。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城乡社区、农林水、交通运输等领域支出增长较快,重点项目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

  宣昌能: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总量上,保持货币信贷和融资合理增长、节奏平稳。在灵活摆布中期借贷便利(MLF)、公开市场操作的同时,开年又降准0.5个百分点,一次性释放长期流动性超过1万亿元,从量上充分保障流动性供给。同时,注重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贷款均衡投放,防范信贷波动加大、“开门红”过度冲高,为经济提供稳定、可持续的金融支持。

  在结构上,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注重提升效能。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都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人民银行继续实施好支持碳减排再贷款,去年12月新增的5000亿元抵押补充贷款(PSL)额度也已全部发放,还将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不断提升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同时,加大力度盘活存量金融资源,促进有效投资,助力化解过剩产能。

  在价格上,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面对国内银行存贷息差、境内外利差约束,人民银行通过政策组合推动降低成本的效果持续显现。在前期引导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以及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等政策的传导下,2月,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0.25个百分点,为LPR改革以来最大降幅,有效带动贷款利率的持续下降。同时,既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作用,发挥好汇率对宏观经济、国际收支的调节功能,又强化预期引导,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在复杂形势下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货币政策成效显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一是总量合理增长。2月末,M2、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分别保持8.7%、9.0%、10.1%的较快增长,符合市场预期。二是“五篇大文章”支持力度加大。2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23.1%,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28.3%、26.5%,金融资源更多流向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三是融资成本降、汇率稳。2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2%,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2月以来稳在7.2元左右,兼顾了内外均衡。

  我国货币政策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工具储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降空间,存款成本下行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有利于拓宽利率政策操作的自主性,设立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将助力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加快发展。

  下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持续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大力度盘活存量金融资源,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

  2023年增发国债资金已落实到1.5万个项目中

  问:去年我国增发了1万亿元国债,请问目前进展如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国家发改委作为投资主管部门,将怎样推进相关工作,如何提高政府投资的使用效益?

  刘苏社:第一,关于2023年增发国债。去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专门支持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等灾后恢复重建,以及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到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分三批下达完毕1万亿元增发国债项目清单,增发国债资金已经全部落实到1.5万个具体项目。

  从支持领域看,1万亿元增发国债中,超过一半用于防洪排涝等相关水利设施建设,超过2000亿元用于京津冀等地的灾后重建,其余资金主要用于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以及森林火灾等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从项目进展看,相关项目建设正在抓紧有序推进,比如北京市、河北省的项目开工率分别达到了48%、45%。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督促地方加快工作进度,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实地督导,推动这些项目在今年上半年全部开工,特别是督促部分灾后重建项目在今年汛期前建成投用,真正把各项工程建成民心工程、优质工程、廉洁工程。

  第二方面,关于超长期特别国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起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具体方案,细化完善支持领域,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

  第三方面,关于提高政府投资效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除去年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还有今年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还安排了7000亿元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另外还有3.9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总规模超过6万亿元。所以,提高政府投资使用效益,发挥好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是今年投资工作的一个关键,也是一个重点。

  国民经济重点行业信贷增长保持高位

  问:2024年前两个月新增信贷主要投向哪些领域?呈现哪些亮点?谢谢。

  宣昌能:从总量看,信贷总量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3.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前两个月新增贷款6.37万亿元。

  从结构看,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有以下亮点:

  一是国民经济重点行业信贷增长保持高位。2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8.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5%;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4.0%,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科技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4.2%、18.5%、21.4%,均明显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0.1%,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进一步提升。

  二是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国民经济薄弱环节。2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1%;前两个月增加1万亿元,同比多增1102亿元。2月末,全口径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5%,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4.4个百分点;前两个月增加2.53万亿元,同比多增1708亿元。民营经济贷款呈现量增态势。2月末,民营经济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6%,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1.5个百分点。

  我国政府负债水平符合推动经济稳中向好的客观需要

  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赤字率拟按3%安排,并就“积极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作出部署。请介绍一下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方面具体有哪些部署?这些举措对财政总体债务负担影响怎样?

  廖岷:从财政政策看,今年就是要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提出的“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工作要求。今年赤字率按3%安排,赤字规模是4.06万亿元,比去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通过统筹各类财政资源,安排财政支出达到了28.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1万亿元,保持了较高的支出强度。

  除此之外,今年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000亿元,还有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再加上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所有这些政策,将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必要和有力支撑。

  中国政府债券在市场上一直受到广泛欢迎,过去几个月,海外投资者连续多个月增持,成为亚洲表现最好的政府债券之一。总体看,我国政府负债水平是适度的,既符合推动经济稳中向好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实现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加强

  问:社会民生领域重点进行了哪些工作?如何推进在社会民生领域补齐短板弱项,进一步增强民生保障?

  刘苏社:“十四五”以来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196亿元,加强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文化旅游、社会服务、全民健身、“一老一小”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补齐社会领域的短板弱项。

  一是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改善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扩大基础教育学位供给。支持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同时,持续提升中央高校、中西部高校、优质医学和师范院校的办学能力,强化内涵式发展。

  二是建设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聚焦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支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妇女儿童等人群健康服务,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三是支持社会服务和全民健身发展。持续推进社会福利、残疾人、退役军人服务设施建设,补齐殡葬设施短板。支持体育公园和社会足球场地建设,改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条件。

  四是提升“一老一小”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出台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推动托育服务体系发展壮大,在部分城市开展了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

  五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印发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支持三星堆、汉魏洛阳城等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设。出台《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的工程实施方案》,推动“一老一小”普惠服务向社区延伸。

  《民营经济促进法》正研究起草

  问:今年前两个月,我国民间投资由负转正,如何看待当前民间投资的发展态势,下一阶段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

  刘苏社: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显示,截至2月29日,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项目共计1612个,总投资规模2万多亿元。随着系列政策的落地实施,去年后几个月全国民间投资增速逐步企稳,今年1-2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4%,增速由负转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着力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努力保持民间投资稳定增长态势。

  第一,完善制度环境,让民营企业“安心投”。目前正在研究起草《民营经济促进法》,为更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为民间投资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第二,拓宽投资空间,让民营企业“有的投”。主要是推动地方和相关行业落实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机制,管好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中的民间投资引导专项,最大程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第三,强化要素保障,让民营企业“投得好”。建好用好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通过投贷联动、重大项目用地保障等机制,加强民间投资项目的融资和用地等要素保障,促进更多的民间投资项目落地实施。同时,还要加强对促进民间投资工作的评估调度,充分调动地方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的积极性,推动各方面形成工作合力。谢谢。

  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预算667亿元

  问:就业是民生之本,请问财政部在支持重点群众就业方面有哪些举措?

  廖岷:一是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在制定财税政策时更加注重促进就业。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预算667亿元,支持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二是支持经营主体稳定就业岗位。主要是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着力降低经营主体成本负担。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按比例返还上一年度实际缴纳的失业保险费,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吸纳就业。

  三是助力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对符合条件的重点群体和吸纳其就业的小微企业申请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部门给予贷款贴息。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倾斜,内部测算预计,2024年可撬动1.3万亿元新增贷款,稳定就业岗位超过1200万,拉动新增就业超过60万人。支持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者从事个体经营的给予创业补贴。

  四是继续聚焦重点群体就业。鼓励企业加大招用力度,对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给予就业见习补贴。挖潜更多基层就业机会和岗位,实施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医专项计划等,财政部门都将给予支持,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同时,对符合条件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到艰苦边远等地区就业的,其学费实行补偿代偿。此外,持续为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残疾人等提供分类就业帮扶,巩固脱贫成果。

  前两个月M2同比增长8.7%

  问: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和M2等数据已经发布。这些指标增速和目前我国经济状况是否匹配?应当如何看待这些指标表现呢?

  宣昌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货币政策要坚持稳健,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今年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是3%左右,也就是说名义经济增速预期目标大体是8%左右。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分别是9%、8.7%,总体看是不低的,与前面讲的预期增长目标是相匹配的,依然体现了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

  一是去年同期基数比较高。去年年初,我国还处于疫情防控转段初期,国内经济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宏观政策靠前发力,应对力度显著加大,金融指标增长较快,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去年2月末分别达到12.9%和9.9%,其中M2增速较前年同期大幅提高3.7个百分点。当前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工业生产和进出口增速超过预期,消费和投资稳步回升,今年融资总量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继续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实际还是比较高的。

  二是更加注重信贷投放节奏平稳。去年一季度贷款投放力度加大,支持了疫后经济加快恢复。今年以来,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除了关注总量以外,还更加注重引导金融机构信贷平稳投放,避免“开门红”冲得过猛,导致后劲不足。从这两个月金融数据来看,前期的引导产生了效果,预计今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会更加可持续。

  三是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盘活存量、提升效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避免资金沉淀空转。2月末,贷款余额达244万亿元,主要反映企业和居民存款的M2余额高达300万亿元,这些存量资源都是企业和居民支配使用的,都可以用来支持经济发展。当前,我国货币信贷存量规模已经足够大,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提高,存量资源的使用效率会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同样增速下,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依然是稳固的。

  总的来说,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金融数据不能只看增量和增速,还要关注存量质效的提升。同时,金融松紧程度和经济增长质量之间也有密切关系,松紧适度的金融环境有利于金融资源投向更高效的行业企业。人民银行将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挖掘信贷需求,科学制定全年信贷安排,盘活存量金融资源,同时支持直接融资加快发展,保持货币信贷和融资总量合理增长。

  我国关税总水平降低至7.3%,处于全球较低水平

  问:近年来,围绕改善营商环境,特别是便利外资外国企业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平等参与竞争方面,财政部出台了哪些举措?下一步有哪些考虑?

  廖岷:近年来,财政部积极参与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

  一是持续降低关税总水平。目前关税总水平降低至7.3%,处于全球较低水平。

  二是积极参与国际税制改革、多双边财经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经验。

  三是在政府采购中,对内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对区别对待内外资企业的规定和做法进行清理和整治。

  四是注重与外商投资者和企业沟通,积极解决其在政府采购、涉企税费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财政部收到信息后都会及时调查处理。

  五是与多国实现了会计标准、审计标准的互认,支持跨国投资、贸易和金融活动。

  六是在健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加大财政经费的保障力度,支持开展专利商标的审查、知识产权运用促进等工作,全链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下一步,将不断完善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机制,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破制约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加快构建统一大市场,为各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的保障。

  防范资金空转效果已经在显现,融资总量增速可能会比以前低

  问:央行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债权达到了历史新高。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去年8月以来扩张了5万多亿元,但信贷增速相对较慢,如何解释这样的差异?针对资金空转,金融是否需要继续降杠杆?

  宣昌能:第一个是关于央行资产负债表。根据《人民银行法》,货币政策法定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近年来,稳健货币政策的要求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实现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并以此实现法定目标。央行实现目标时,会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等。其中,降准会减少准备金需求,释放长期流动性,对央行资金有替代作用;央行对存款类金融机构增加债权,会主动投放流动性。降准多一点,央行资产负债表就会扩张小一些;降准少一点,央行资产负债表就会扩张大一些。具体使用哪种工具,需要结合不同形势需要,量上也会有多有少,总体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国外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动也很受关注,特别是国外主要央行的QE、QT等,也是因为他们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几乎为零,调节余地很小,更多是通过主动扩表和缩表来调节流动性。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水平还有7%,仍然是投放流动性的重要手段。另外,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约45万亿元,贷款余额是244万亿元,两者的比例接近1:5,与国外央行相比,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是有效的,目前信贷增速也保持在合理水平,有助于实现央行法定目标和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刚才讲到国外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是调节流动性的主要渠道,也就是扩表、缩表的主要手段。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资金空转。央行也在加强监测,将继续密切关注企业贷款转存和转借等情况,配合相关部门,完善管理考核机制,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目前,防范资金空转效果已经在显现,随着企业规范资金使用,融资总量增速可能会比以前低一些,但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支撑力度反而会更大。

  将引导金融机构科学评估风险,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

  问:最近央行提出要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央行下一步会有哪些具体政策来提振内需,防范可能出现的通缩风险,保证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宣昌能:从量的角度来说,要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这里暗含了通过货币政策调节价格水平的考虑。货币政策的年度目标已经将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考虑在内。今年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如果社会融资规模和M2增速不低于8%,就已经考虑了3%的价格水平预期目标。

  从价的角度来说,通过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促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继续下行,这些都有利于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有利于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引导金融机构科学评估风险,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满足合理消费融资需求,通过优化信贷结构,改进金融服务质效。同时,加强政策协调,支持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消费驱动战略,着力扩大内需,推动供需匹配,促进经济良性循环。这些都对价格水平的温和回升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1—2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6%

  问:1-2月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均明显高于整体制造业投资增速。请问相关领域发展态势如何?下一步如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刘苏社:从支持政策看,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组织开展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聚焦产业发展短板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做优做强。

  从生产情况看,1—2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增速分别比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高出1.6个和0.5个百分点。同时,服务机器人、3D打印设备产量分别增长22.2%和49.5%。

  从经济效益看,202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4.1%,比2022年加快2.4个百分点,为相关领域扩大生产和投资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促进形成龙头企业创新引领、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初创企业不断涌现的企业梯队;打造产业集聚发展高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打造一批结构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新增长极;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生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创新多元化资金供给,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生态。通过这些举措,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上内容由整理自3月21日《国新办介绍近期投资、财政、金融有关数据及政策情况新闻发布会》)